快递包装,剩饭剩菜,丢弃的旧东西...当人们在生活中提到这些常见的垃圾时,他们会避开它。但在杨凌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农大雅苑,这些生活垃圾经居民分类后,被扔进
智能垃圾分类箱,成为可转换生活用品的“宝贝”。
我一进农大雅苑小区,一个外观新颖的“智能垃圾分拣站”就特别抢眼。左边有一个点换机,有分类垃圾袋可以交换,右边有四个智能回收箱,最右边还有一个有毒有害废弃物回收箱。在每个回收箱的投放口下方,都用图标清楚地标明哪些垃圾应该投放,以指导住户正确投放。
“我们每个家庭都配有一张卡。居民送货时,可以刷卡选择自己送的类型,盒子会自动打开,然后扔垃圾,整个过程就完成了。”住宅物业负责人高晋伟表示。此外,对于年轻的居民来说,手机可以下载应用程序来完成垃圾分类和投递。
“我们以前存了很多钱。我们去了回收站。我们的腿和脚不方便。现在,我们可以在家门口回收。我改变了很多,现在卡里有几千分。”居民任凤祥告诉记者。
如今,在农业大学雅苑小区,居民独立分类垃圾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在小区里,记者没有找到传统垃圾桶,每个单元楼下都配备了两个智能分拣箱,主要回收餐厨垃圾等垃圾。居民只需要刷卡或者用手机扫码,非常方便。
居民惠雅丽家的记者看到,除了门口放了一个垃圾袋用来收集纸箱、废纸等垃圾外,厨房里还有专门的厨房垃圾,客厅里还有两个垃圾桶用来分类可回收垃圾等垃圾。“一般可以回收的垃圾点比较多。厨房垃圾和其他垃圾放对了才能评分。我们在家里提前分类。每次出门都放在相应的垃圾桶里,家里也不乱扔垃圾。分也可以改,垃圾分类真的好。”惠雅丽告诉记者。
据高晋伟介绍,从2019年12月起,杨凌示范区城管局以社区为示范点,开始实施智能垃圾收运工程。目前小区内24个单元全部配备了智能垃圾投放箱,还有2个可回收的垃圾投放箱。除了月底的网上点汇,居民还可以下载APP,直接在手机上兑换话费、家电等物品。每月统计居民积分排名,在宣传栏和微信群中评选环保明星进行口碑宣传。
居民完成分类运送后,工作人员还会将可回收垃圾送至指定地点进行再利用。目前,杨凌已将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纳入农业大学雅园、沁源春居、杨凌小学、高辛小学、城头大厦等8个试点单位。“平均每个月收集7-8吨可回收垃圾,可以变现近万元,用于购买居民日常生活用品进行交换。”浙江智辉联运科技有限公司杨凌项目部负责人表示。
从居民自主垃圾分类到可回收利用,再到奖励引导居民自主分类,形成了这种良性循环,为杨凌其他区的垃圾分类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