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精神力量的广泛凝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凝聚中国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引领文化建设体系”。落实这一要求,需要充分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总的来说,就地位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主导性和崇高性;在培育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系统的、整体的;在内容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体现优势和崇高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核心,体现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理想和精神高度。能否构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了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光明前景,体现了地位万能和崇高的特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和坚持明确的理想信念。没有或者失去理想信念,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就像没有凝聚力的散沙,就失去了精神支撑,就解体了自己。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就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确立为中国的崇高理想和目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此建立了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共产党员的精神追求,永远是共产党员安定下来的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今天,世界正在经历百年不遇的巨变,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以习近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为指导,集中力量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体系,奠定理想信念基础。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和思想共识,协调和凝聚人民创造历史的力量,激励和弘扬“滚石上山”精神,努力实现“两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
它是系统的、综合的
价值观的构建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累积过程,必须长期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上的抽象概括,在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化产品的创造、生产和传播中起着主导作用,必须融入群众的工作实践。因此,它在培养上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打牢理想信念基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我们要在新时期坚持用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人民把握丰富的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为信仰和信念奠定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宣传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人们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把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把实现个人理想纳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
其次,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关注人的利益和价值诉求,需要战略思维;需要辩证思维,找出与人民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点;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参与的渠道,需要创新思维;等等。同时,要旗帜鲜明,敢于同一些错误的思想、观点和言论作斗争,有针对性地进行辨析和反驳,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提高辨别能力,自觉抵制错误思想和观点的侵蚀。
第三,在路径设计上,要规范发展,推进制度化。通过制度化措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实现日常生活。努力渗透、结合、融合,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增强认知认同,确立明确定位,加强示范带动,引导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修身养性的根本合规性,使之成为人们日常使用感觉不到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坚持德治和法治,用道德滋养法治精神,用法治体现道德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
突出民族性和时代性
人离不开精神,国家离不开精神。精神是一个民族长期赖以生存的灵魂。只有精神达到一定高度,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进不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坚实精神支撑和强大道德力量。植根于中国文化沃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造于我们党长期领导人民奋斗的伟大实践中,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内容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其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核心。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我们应该尊重和自豪地对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中国的文化基因更好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中。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友爱、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一直是团结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是激励中华民族团结的旗帜,是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爱国主义价值观相结合,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引导人民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自觉为祖国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别忘了原创可以开拓未来,善于继承可以更好的创新。继承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要深化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民族近代史、中华文明史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斗争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和伟大的梦想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团结、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思想和观念,为中华民族建设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如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和优良的作风,寓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之中。要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优良传统,继承红色基因,延续精神谱系。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引导人民坚持爱国主义、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增强爱国主义和爱国情怀。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重点和立足点,旗帜鲜明地反对企图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中国精神的特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反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基础,反映了繁荣、进取、积极的时代风貌。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生活相和谐,成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和道德实践的鲜明标志。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这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吸引力和说服力。我们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大力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念,倡导“幸福来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孕育伟大”的理念。弘扬改革开放精神、劳动精神、劳动模范精神、工匠精神、优秀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